蓝狮集团在线平台林木种苗通常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等木本植物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这些材料是林木繁殖和种植的基础,对于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质以苗为基”,林木种业是林业发展的“芯片”。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提出了要加快良种选育、加大优良种苗供应。建设林草良种基地、采种基地,优先支持国有林场(林区)建设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推进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建设,建立种苗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种苗违法行为。保障了林草尤其是种苗行业的有序合规发展。
2022年全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类尽责活动262个。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林木种苗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种苗的种植与繁育环节。 种植者负责从种子或扦插材料开始,进行苗木的培育和繁殖工作。 这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基质的准备、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中游主要是苗圃管理环节。 生产者将种苗种植在苗圃中,进行日常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包括灌溉、施肥、修剪、除草等。 下游主要包括园林绿化等应用领域。 苗木作为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公园、道路、庭院等场所的绿化建设中。
我国林木种苗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地域性差异较大,主要呈现苗木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的整体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林业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林木种苗行业当前整体上已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以来林木育苗行业总产值已稳定在2000亿元以上,但近年来我国林木育苗行业总产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以后,全国苗木生产需求被极大拉动,加之当时农业产出低,大批群众加入了育苗行业队伍,可谓“一哄而上”。经过几年发展,苗木积压、价格下跌,引起了苗木市场的恐慌,小规模生产者逐渐退出林木种苗行业,育苗面积开始下降,2022年面积下降至121.8万公顷。
目前国内种苗市场供给端主要生产单位仍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苗圃,经营分散且组织化程度较低,对种苗进行生产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产业化大型苗圃也开始出现,整体产量都在500亿株以上。
国内林木种苗市场需求端的城市绿化美化等下游产业对观赏类种苗需求逐年攀升,需求结构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种苗繁育周期不同造成的小规格苗多、大规格苗少,造成了整体苗木市场呈现了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现状。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4-2030年中国林木种苗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林木种苗行业整体上呈现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状态,由于供给端产业集中度低,参与竞争的企业主要是大量的中小规模苗圃,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而需求端产品多样化程度高,再加上农林牧渔行业天然的滞后性,使得大部分类目产品市场仍属于充分竞争市场。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全新的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使命,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森林文化发展的唯一载体。
发展林草产业,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关键路径。《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优化林草产业体系,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增强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强国地位,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虽然我国当前林木种苗规模和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林木种苗行业仍然存在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等一些问题,在市场推动、科技发展和政策鼓励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林木种苗行业正处在向产业化、良种化、现代化高速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目前行业发展正在洗牌,育苗面积、苗木产量出现下滑,结构供给失调,小规模生产方式带来的技术落后、产能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高质量、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林业全链条产业化改造,小型苗圃逐渐淘汰、规模化苗圃逐渐发展壮大,使林木种苗行业进入了产业化转型期。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链地图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